|
【石湾陶塑】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迎来了场极具分量的展览由此可以管窥石湾陶塑艺术发 |
【shiwantaosu】2020-11-5发表: 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迎来了场极具分量的展览由此可以管窥石湾陶塑艺术发 11月,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迎来了一场极具分量的展览,由此可以管窥石湾陶塑艺术发展。这是第四届中国(佛山)陶瓷设计周(下称“设计周”)的重头戏——陶艺作品三大展(石湾陶艺大师珍品展暨中国六大 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迎来了场极具分量的展览由此可以管窥石湾陶塑艺术发11月,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迎来了一场极具分量的展览,由此可以管窥石湾陶塑艺术发展。 这是第四届中国(佛山)陶瓷设计周(下称“设计周”)的重头戏——陶艺作品三大展(石湾陶艺大师珍品展暨中国六大窑特邀作品展、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佛山杯”第二届佛山国际艺术手工砖设计大赛作品展),现场展出了大师级珍品68件、陶艺精品300多件。 在此次展览上,作为石湾陶艺旗帜人物,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的作品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已至耄耋之年的他,开创了石湾陶艺一个新的高峰。 不远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端详着自己的作品,颇为得意。他是石湾新派陶塑的标杆人物,擅长融合独创技法和现代审美元素推陈出新。 大学毕业后,从湖南来到石湾潜心创作逾10年的青年陶艺家赵淋,一举夺得“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一等奖。同样石湾传统题材福禄寿,在他的塑造下变得新潮、诙谐。 从传统到潮流,从历史到当代,这是老中青三代人对千年石湾陶艺的传承接力,这里面有尊重融合,也有碰撞突破,但其共同的追求都是创新跨越,迈向未来。 守正与突破 在石湾陶艺大师珍品展上,面对来访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庞文忠娓娓介绍着自己的作品,他身形瘦削,穿着唐装,举止斯文。很难想象极具力量感的《南粤雄风》居然出自他之手。 “我不懂武术,但佛山武术是全国闻名的文化名片,我希望将这个元素植入到石湾陶艺创作中。”庞文忠说,为了表现武者的龙腾虎跃之势,他对人体结构、造型、衣纹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处理。 年近古稀的庞文忠,在石湾从事创作达43年,擅长以严谨扎实的手法塑造历史或近现代人物,对岭南古陶瓷建设艺术也有极高造诣。 “石湾陶塑的未来,一定是既要保留传统,又要有新的突破。”庞文忠认为,石湾陶塑的正统作品讲究写实、严谨,又别具艺术性,这是石湾陶艺的根与魂。“只有扎根于传统,发扬传统,才能留住本土艺术之根本。” 10年前,他负责设计并主持制作的广州番禺宝墨园人物瓦脊,将清代中叶盛行的挖、搓、挑、捺、印、勾、卷、贴、压、刮等传统技法进一步完善,创新了陶塑砖雕的新工艺,创作出长达31米、高3.4米的世界最大最长的陶塑人物瓦脊《群英会》,名噪一时。 石湾陶艺大师珍品展现场。 距离庞文忠作品不远处,《巫山神女》亭亭玉立,与《南粤雄风》形成刚柔反差之美。这是钟汝荣的匠心独运。 钟汝荣比庞文忠年轻几岁,与后者所走的守正浑厚的路线不同,作为“石湾陶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他,在继承和发扬石湾陶塑古雅朴拙、泼辣豪放特点的同时,又认真吸取各类艺术形式的长处,大胆尝试探索性的作品。 “在石湾陶艺界同龄人中,我是沉不住气的人,什么都要探索一下。”在石湾陶塑传统四大技法(贴塑、捏塑、捺塑、刀塑)基础上,钟汝荣首创了刮塑、绘塑两种新的技法形式,不仅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还应用到《巫山神女》等作品之上。 “艺术贵在创新,我们这代人应有时代的气魄和精神,不仅要虚心向前人学习,也应有勇气超越前人。”钟汝荣说。 对工艺与技法的创新在中年一代的陶艺家更为突出。在石湾陶艺珍品展和手工砖大赛展,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杨英才均有佳作展出。其作品《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手工拉坯成形后再进行雕刻,将釉料分别用喷、涂、荡、画、刮等手法装饰,并在高温窑炉中产生斑驳的变化。 “陶瓷设计总体要做减法,石湾公仔的传统文化要继续精简,陶艺家要在重复中设计,扩大产品的外延。”杨英才说,他一直想把水引进陶瓷制作环节,在工艺上实现突破,这需要场地、环境和胆识。“陶瓷手艺人一定要有这样的创新魄力。” 观众参观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 传统与潮流 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法上,更体现在创作理念和题材的选择上。 “传统的石湾陶艺多选择神仙道佛或历史人物题材,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了对写实人物的塑造,而石湾的红土又能较好地展现出人的肌理。”庞文忠坚信,即使是写实人物的创新,也不能有半点马虎,在创作上必须严谨。 相比之下,钟汝荣对创新的理解侧重于虚实结合。其作品题材着重表现田园、市井风情,擅长塑造社会底层各种小人物等,善于用胎色表现人物不同的筋骨、肌肤和捕捉人物意趣横生的瞬间情态,人物形象奇特刚正,结构严谨精巧,造型夸张传神。 即使像《巫山神女》这样的传统题材作品,钟汝荣也在尝试出奇出新,将传统的石湾公仔融入现代动漫的元素,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赋予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要表现时代性、当代性,必须有现代的审美元素,满足当代审美情趣。”在钟汝荣看来,传统的石湾陶塑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审美情趣,有一定的年龄限制,而随着审美日趋年轻化,石湾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结合,可以扩大石湾陶艺的欣赏和消费群体。 事实上,石湾陶的创作群体也在年轻化,他们的生活背景也决定其作品必然是体现当代潮流与趋势。 伍蔚蔚出身石湾陶艺世家,外公是石湾陶艺旗帜人物、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母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健芬。此次带来作品《万花筒》在手工砖大赛中获得铜奖,以多姿多彩的釉色变化表现出童真看世界的感受。 自幼在家族中耳濡目染,又接受过“学院派”的美术教育,伍蔚蔚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其作品题材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让人耳目一新。去年开始,她和几个合伙人在石湾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酉物”,充满萌趣地展示着新生代的奇思妙想。 用当代的视角去表现对时代独特的审美和感受,也是赵淋一直坚持的观点。他这次带来的《拥梦》作品获得了“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一等奖,作品创造性运用夸张的人物造型,每组男女神态安然,紧紧地依靠,极力融为一体,展现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表达。 作为石湾陶艺界新生代的佼佼者,又非本地土生土长,他身上没有太多传统石湾陶艺的包袱,反而可以跳出来更通透地看待石湾陶的创新。 “陶艺作品要结合家居公共空间来创作,体现与周边环境相融的和谐之美。”赵淋告诉记者,他也会做福禄寿等石湾传统题材作品,但会用新潮诙谐的方式去塑造,表达出不一样的艺术冲击力。 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一等奖《拥梦》作者赵淋在介绍创作理念。 师徒 与“石漂” 石湾陶绵延千年而不衰,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正是人才辈出,至今仍大量保留着家族、师徒传承的关系。此次设计周的三大展览就充分展现了石湾陶艺的薪火相传。 作为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的当代扛鼎者,刘泽棉、刘炳兄弟带来的《举杯同庆》《鲁班》和《张骞通西域》的作品,代表了当代石湾陶艺创作的高峰。虎父无犬儿,两人的女儿刘健芬、刘雪玲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其带来的《惜春作画》和《东方神韵》也是石湾中生代陶艺佳作。 谈起传承,不得不提潘柏林。他是石湾陶塑的新派标杆人物,也是石湾收徒最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门下有60多位徒弟,培育出封伟民、霍冠华、杨英才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以及陈沛津、梁惠芳、冯祖辉、周永锵、冯志伟等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此次他及其门徒创作的精品悉数亮相,颇为引人瞩目。 过去,石湾的陶艺传承一直以本土人才为主。“以前哪怕是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学院派’也很少愿意留在石湾。”一位陶瓷艺术专业教授的话,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石湾陶艺传承的一个现实。 观众参观2020“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作品展。 但近年来,随着设计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石湾陶艺创作的氛围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愿意来到石湾、扎根石湾,潜心创作。 赵淋正是其中的代表。身为湖南人的他,2009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受石湾浓郁的陶艺创作氛围所感染,只身一人来到石湾闯荡。 一年后,他毅然辞职创办自己的工作室,满怀创作理想却遭遇到作品无销路的现实。痛定思痛后,赵淋一方面拓宽自己的创作题材,创作生肖陶等满足市场需求作品,另一方面则创作其他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如今赵淋已经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为他作品出资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作品已经漂洋过海,在各类比赛、展览获得不俗的成绩。而他也被推选为石湾陶艺学会会长。 “以前把瓷都景德镇吸引的很多年轻艺术家称作‘景漂’,现在我们石湾也有了‘石漂’。”对于像赵淋这样的“新鲜血液”的涌动,钟汝荣仿佛看到石湾陶传承的希望。“石湾陶以往并不重视理论,而这些从大专院校陶瓷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可以帮助建构起石湾陶艺理论体系,支撑未来的发展。” 与景德镇相比,赵淋觉得石湾的青年创作还不够活跃,需要吸纳更多年轻人参与,才能创意层出与传统相互激发,推动更多好作品好艺术的诞生。 “设计周举办的大赛和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认为,通过大赛选拔优秀的人才,对年轻人是很好的奖励,同时还可以从资金扶持、租金优惠、提供公共创作空间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到石湾。 潘柏林则希望,石湾陶艺人才的传承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另一方面在石湾兴办陶艺学校开展专业培养。“这样一代接着一代,相信石湾陶能延续昔日的辉煌。”潘柏林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罗湛贤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图】 瓷砖相关 石湾公仔 石湾卫浴城 (【shiwantaosu】更新:2020/11/5 9:02:21)
|